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

2014台灣東部日治時期建築古蹟巡禮(一)

在台灣東部的花蓮台東地區,官方指定的古蹟數量,相對其他地區是比較少的

在內政部管理文化古蹟的時期,花蓮縣僅有兩處是被指定為「國定三級古蹟」,而台東縣當時沒有任何法定的古蹟(直到現在也還沒有古蹟,只有一些「歷史建築」)

花蓮縣當時的兩處「國定三級古蹟」就是今天到訪的「吉安慶修院」及「吉安橫斷紀念碑」,現在這兩處古蹟均已轉移給「花蓮縣文化局」管轄,而指定為「花蓮縣定古蹟」

「吉安村」舊稱「吉野村」是日治時期最早的日本移民村,許多的日本農民是由四國的德島移居至此,而「吉安慶修院」建於西元1919年,是當時居民在日本時的宗教信仰之一,當時稱為「真言宗吉野布教所」

門上的日本家紋(左邊的巴紋是寺廟常使用的神徽)

寺院入口處附近的「手水舍」,在日本的神舍、寺廟通常都有這種供人洗手、漱口的裝備

「慶修院」正殿雖然佔地不大,建築形式是「四角攢尖」頂(日本稱為「寶形」),加上正立面的「向拜」設計,全棟幾乎都是木造的建築。

寺廟前樹立了一尊「不動明王」

低角廣角的拍攝,呈現出不同的視野




寺廟內陳設簡璞、莊嚴


正門的迴廊

虹樑尾端的「木鼻」(比較好奇的是那尖尖像獠牙的裝飾)

木柱下的「礎石」(日本稱為「礎盤」)是用來讓木柱隔絕地面的潮溼

可愛的「地藏王」石雕像

「百度石」

有點鏽蝕的鐘,上頭隱約可見的「慶修院」字樣

真言宗密宗之「四國」獨有的88所石佛雕像,體現了日本移民為了延續家鄉的宗教傳統

共有八十八尊石佛像,有的石佛像看起來有些年紀,但有些看起來是新雕的

每一尊佛都有編號、佛像名稱與寺院名稱



「弘法大師」雕像




小水棚中的滴水



除了「吉安慶修院」是當年的「國定三級古蹟」外,「吉安橫斷紀念碑」也是一處「國定三級古蹟」

建於西元1917年,見証「能高越嶺道路」(霧社到花蓮,約長90公里)的建成。這就是數年前,經天池攀爬「南華山」所走那條山路的另一端點

紀念當時開路時的殉難者

在花蓮美崙山上的「松園別館」,正對著花蓮港的港口,昔日是日軍的指揮重地,現在被指定為「歷史建築」,提供做為藝文展覽之用。

「松園別館」建於大戰末期的西元1943年,採用西式「拱廊」與東方屋頂的「折衷樣式」風格

建築主體因經歷一段時間的廢棄狀態,屋舍已被綠色藤狀植物所包覆,也可算是自然界賦予它的特色

「松園別館」內因遍植高大的松樹而得名

到訪時,天陰光線晦暗,黑松的身影有些更黑的感覺




後方生態池,巧遇綻放的睡蓮



松樹倒映在水池的身影

園內的藝文雕塑裝飾





松樹在窗上的倒影

窗框與下頭可以開閉的氣窗


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古蹟建築的「學習」、「記錄」與「分享」
內容多為個人之觀點與感想,內容如果有誤,歡迎指正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