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

2014台灣北部古蹟巡禮(十二)

「大溪齋明寺」是現今桃園地區現存清末年代古蹟寺廟之一(包括前一篇造訪的「大溪蓮座山觀音寺」外,還有桃園大廟的「景福宮」、龜山的「壽山巖觀音寺」、蘆竹的「五福宮」)

但其創建的時間,據考証的結果,說法不一。有於西元1840年(清道光年間),也有西元1873年(清同治年間)的說法。但是很確定的是「大溪齋明寺」的發展史,是一段隨著時代變遷而宗派改變的歷史,「大溪齋明寺」曾分別歸屬於「普陀山法雨寺」、「齋教龍華派」、「鼓山曹洞宗」與「日本曹洞宗大本山」。現今的齋明寺已成為「法鼓山」所屬的寺院之一,其第七任的住持即是為法鼓山的聖嚴法師。

「大溪齋明寺」曾為「國定三級古蹟」,現今為「桃園縣定古蹟」

進入「齋明寺」感覺到它環境的清幽,附近也沒有高樓大廈的壓迫感

「齋明寺」的正殿外觀,相較於許多的寺院,沒有太多的裝飾,感覺上很樸實

庭園內還存在兩盞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日式「石燈籠」

比較特別的是,個人自從開始拍攝古蹟建築以來,拍攝寺院時很少被要求「寺廟內不可以攝影」

但這次造訪,寺院的法鼓山師兄告知,「齋明寺」是「國定三級古蹟」,依照「文物資產保存法」的規定,古蹟是不允許照相的。當時剛聽到時,感覺有點錯愕,因爲之前在其他的寺廟,如「淡水鄞山寺」、「五股西雲禪寺」、「蓮座山觀音寺」、「艋舺龍山寺」等寺廟拍攝時,廟方管理人員並未出面攔阻,甚至於有歡迎我入內拍攝的情況,因此一時分不出到底拍攝是否符合規定的疑問,但是要尊重寺方的要求,是當時無庸置疑的準則。

事後稍微上網查了一下「文物資產保存法」的條文,雖然並沒有找到上述的規定,但對於寺方管理人員的要求,覺得是可以理解的,如果法律規定古蹟不可拍照,應該可能是從古蹟保護的角度出發,深怕照相的閃光會造成古蹟的彩繪受損之故。而寺方通常會在廟堂之上尊敬神明、維持寺內氣氛裝嚴、不干擾廟內其他信眾的前提下,提出利於寺廟管理的作法,身為攝影人只能理性接受。

由於這次在寺廟建築內無法使用相機,只能入內稍微「欣賞」一下正殿內的陳設
注意到比較特別的是:
1)內部的裝飾都很新,應該是整修過沒有多久(棟架為「三通五瓜」)
2)神龕的牆壁上有兩個像日本幕府時期譜代家紋的圖案,據說是禪宗曹洞宗的徽號
因在日治時期晚期,由於日本採行皇民化政策,許多本土的佛教宗派被迫依附在日本的佛教宗派之下,齋明寺(當初稱為「齋明堂」)選擇加入了永平寺曹洞宗,因此在神龕的牆壁上出現了「曹洞宗永平寺」與「曹洞宗總持寺」的寺徽
3)神龕的左走邊,供奉著許多的「牌位」。一般寺廟,這類牌位通常是供奉在護龍的廂房內,但由於台灣光復後,齋明寺曾被軍隊暫駐過(跟很多的寺廟一樣),但軍隊離開後,當時遷出廂房的牌位就沒有再遷回去,就變成現在比較特別的情形
4)正殿中央放著一張出自名家之手(抱歉!姓名忘記了),稱為「唐明皇遊月宮」的供桌,據說僅此一張




齋明寺原來是雙護龍,外護龍是後來增建的(護龍間有一扇「過水門」)

內護龍上的「火形山牆」與「鳥仔踏」

齋明寺最近幾年所新建的佛堂

看到這個就想到日本仿唐式的寺廟,這是用來排水用的「落水鏈」(上回是在台北圓山的「臨濟護國禪寺」看到的)




佛堂內的燈飾





齋堂的迴廊

迴廊上的紅燈籠


這是大溪的「紅橋」(記得以前稱為「糯米橋」,建於西元1923年,已經是座近百年的老橋了)






設計了船形的橋墩,以減少水流對於橋樑的衝擊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古蹟建築的「學習」、「記錄」與「分享」
內容多為個人之觀點與感想,內容如果有誤,歡迎指正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