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

2013台灣北部日治時期建築古蹟巡禮(十)

「台北公會堂」是現今的「台北中山堂」,在台北長大的人,多多少少對「中山堂」都有些印象跟情感,它是三十年前舉辦一些重要慶典與活動的場所。我自己隱隱約約還記得,在中山堂看過一部電影與真人合演的舞台劇(好像是「阿里巴巴」相關的,因為劇情中有出現「芝麻開門」的片段)

「台北公會堂」建於西元1936年,設計者是「總督府官房營繕課」的設計師「井手薰」(他也是「臺灣總督府」、「總督府高等法院」、「台北帝國大學校舍」等的設計者),西元1992年時被「中山堂」被指定為「國定二級古蹟」。

日治時期,日本統治者為了能夠有一些可提供聚會活動的場所,他們在全台灣很多地方都蓋了許多「公會堂」,也還好當時投下了不少經費蓋了這些建築,不然在大陸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的時候,財政非常拮据,可能也沒有能力去建造這種足以容納數千人集會的場所。早期除了舉辦集會活動在這裡外,總統、副總統就職典禮也選在這裡,最具歷史意義的「臺灣地區日本受降儀式」也在這裡舉行,原因無他,就是當時很難找到如此氣派又可容納這麼多人的好地點。七十幾年過去了,雖然「中山堂」卸去了往日風華,不再像以往那麼搶眼,但是「公會堂」沈穩的外觀依舊,伴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,更能嗅出它獨道的味道!

由於是下午前來,而「中山堂」跟「總統府」一樣是「座西朝東」(跟古代中國的官署建築「座南朝北」的原因一樣,「仰望中央」),下午逆光拍攝的後果,天空就會是一片慘白!

中山堂的前廳「中正廳」,這些柱子看不出是什麼式樣的 -_-#

吊燈配合同色調的天花板,感覺很好

一樓「中正廳」旁的走道,木窗門很有古味(ISO 3200快門還是不夠快!)

「中正廳」的側門,門把的位置設計得很低,讓我想起這會不會跟參觀總統府時,所學到的原因一樣呢!(總統府參觀解說員解釋:總統府的門把手的高度設計都離地只有75公分,其原因是,開門入內的人開門時都得彎著腰,是代表著對屋內人的一種敬意)

中山堂的後廳「光復廳」
是當年「何應欽將軍」接受日本降書的地點,因為在此「光復了台灣」而得名
(今日[民國102年10月25日]能貼出這一篇有所關連的部落格,格外覺得有意義!)

「光復廳」前方的樓梯間,掛著一幅很台灣鄉土的「水牛群像」的浮雕

「水牛群像」現依照「文化資產保存法」被認定為「國寶」

設計得中規中矩的機關官舍樓梯。建造時的那個年代,電梯還不算廣泛使用,上下大都得走樓梯,樓梯間就是門面;不像現代建築中電梯當道,樓梯都躲在後面當緊急逃生梯而已^_^


二樓的大廳(設置堡壘咖啡)

對外營業的「臺北書院」是個與朋友相約聊天的好去處,這裡真很清靜

所看到的日本時期建造的官舍,大大部分都是採用這種方格窗,簡單又實用

這還真耐用,看起來就是有年紀了

「東和禪寺鐘樓」原為日治時期的「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」,建於西元1930年,現為台北市的「市定古蹟」。
這次看到這棟鐘樓時,讓我想起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,曾經有次搭公車經過這路口(當時它藏身在一些違章建築的巷子裡,看起來感覺有些簡陋),看到它時還以為看到的是「台北城-東門」。不過,數十年不見,雖然現在看起來還是有些古味,但是至少已經「光鮮亮麗」多了!


「東和禪寺」原是一棟日式禪宗風格的寺廟,在台灣光復之後被拆除了,現在只剩下這棟原是「東和禪寺山門」的鐘樓





原「帝國生命株式會社舊廈」座落於寶慶路、博愛路口,原建於西元1910年,西元1930年改建,光復後,產權歸屬於「臺灣銀行」,現在是「臺灣銀行國際部」,被指定為「台北市定古蹟」

位於館前路「國立臺灣博物館」前的「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」是日治時期在台灣最大的商社所擁有。建於西元1920年,建築原為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,但在西元1940年整修後,變成了這種「舊不舊、新不新」的模樣,真得是讓人覺得有點哭笑不得!難怪,之前在這兒轉了兩趟,都看不出來這個「寶」!
它在台灣光復之後,歸土地銀行所擁有(但是從門口掛的招牌來看,現在應該是「行政院退輔會」在使用),將來預定會成為「國立臺灣博物館」的展館之一。

北一女中的光復樓,也是日治時期所建造的,現為「台北市定古蹟」
(聽說男生一概不准進入,所以只好站在這裡遠遠地拍一張!)

這一棟在重慶南路、衡陽路口的「金石堂書店」不是官方所認定的「古蹟」。在我路過它的時候,突然覺得它的拱廊很眼熟,跟現為國史館的「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外觀長得有些像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