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

2013台灣北部日治時期建築古蹟巡禮(九)

座落在台北二二八公園內的「國立臺灣博物館」原為「臺灣省立博物館」,建於西元1915年(差兩年即滿百年),是台灣最早的博物館,現指定為國定古蹟。

「國立臺灣博物館」是日治時期的「總督府博物館」原先是打算用來紀念第四任總督「兒玉源太郎」對台灣的貢獻而建的。但由於兒玉總督當初雖就任了臺灣總督,但實際上因為他除總督以外的兼差繁多,致使其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台灣(當時兼任日本內閣陸軍大臣、軍務大臣等要職,更帶領日本陸軍參與了在中國東北遼寧發動的「日俄戰爭」,因而兒玉總督被戲稱為「落跑總督」),但當時隨兒玉總督赴台擔任民政長官的「後藤新平」,實際上為當時台灣政務的主要推手,他對於促進當時的台灣各項建設發展,作出了極大貢獻(歷史評價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三大轉機「劉銘傳、兒玉源太郎、蔣經國」時期之一)。因此當初向民間募款建造紀念館時,雖然稱為「兒玉總督及後藤民政長官記念博物館」,但大部分應該是因感念「後藤新平」任職民政長官期間對於台灣所作出鉅大的貢獻而建造的。

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」是由當時「總督府官房營繕課」的野村一郎及助手荒木榮一所設計的, 建築風格採後期文藝復興式,中央圓穹頂、修飾華麗的三角山牆加上古希臘風格的石柱是正立面的主要特徵

博物館外觀雄偉莊嚴,只可惜博物館外圍主體因在整修中而搭起了鷹架,而未能一窺全貌

博物館前的燈柱也很古典

簡捷直線構圖的平拱門與方型窗,帶著些莊嚴的氣勢

博物館外柱採希臘風格的「多立克柱式」石柱

館內大廳的石柱採用了最最華麗表現的「複合式」石柱,內外兩排,採獨特的「內圓外方」排列構成

一進大廳,就不能不注意到的「彩繪玻璃圓穹頂」

正中央仰頭拍攝一張(覺得相機格外沈重^_^)

廣角鏡頭「跨張」的拍攝效果

雕塑精美的壁燈與圓頂

圓頂玻璃的彩繪

大廳四角的石柱,一圓三方(內圓外方,剛好讓我想起大學時期學院師長「做人要方、做事要圓」之「內方外圓」的教誨,剛好相反)

古希臘「愛奧尼克柱式」特徵的羊角造形柱頭加上古希臘「科林斯柱式」特徵的芼莨葉造形柱頭,構成了古羅馬建築風格的「複合柱式」,再加上柱身凹槽的金色雕塑,是個人現今所看過最華麗的石柱


石柱排排站

這已是我這顆廣角鏡頭的極限了(柱頭切掉了一小段來成就底下菱形地磚的連貫性)

這也是廣角鏡拍的(我已經是退到這頭的「壁龕」邊,而且還是坐在地上拍攝的)


樓梯的扶手也是古典雕塑

一樓的走廊(正在展出一些有關於台灣山川生態的攝影作品)


這張像不像卡通「科學小飛俠」片中,總是臭罵「大頭目」辦事不力的「首領」

大廳內有許多如此華麗的「勳章飾」(又稱此為「鮑魚飾」)

大廳左右方的「壁龕」上現在是放置了隻大花瓶,台灣光復前,原本是「兒玉源太郎」與「後藤新平」的雕像分別站立的位置

這是「後藤新平」的站立雕像(好像是銅材質),在台灣光復之後,與「兒玉源太郎」的雕像,都被偷偷地藏在博物館的地下室(害怕改朝換代後會被破壞),直到最近幾年不再像以往那樣仇日反日的時候才搬出來公開展示

博物館閉館前再來一張圓頂彩繪窗,再加上旁邊八根石柱的全景

這是博物館館前銅牛的其中一頭,據說是西元1935年「偽滿州國」為了祝賀「台灣始政40年週年」所送來的賀禮,原先是放置於「台北神社」前,台灣光復後因「台北神社」被催毀(就像日本人來台之後催毀「台北天后宮」一樣)而移置於此。聽說,門口這兩頭銅牛「不是一對」的,可以從銅牛的材質與許多外觀細節分辨出來。如果有興趣的話,自咯兒到博物館現場找找看吧!

今天原本只打算進到博物館拍攝幾張之後,要轉移到其他地點。結果深深地被博物館建築的美所吸引,於是一直在館內拍攝,直到博物館閉門被趕了出來為止!

而且原本也打算把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」的這一部份的內容,加上其他已參訪但還沒有寫入部落格的部分(例如「台北公會館」、「東和禪寺鐘樓」等)一併放進同一篇部落格中,但是後來發現拍攝的內容比原先想像的更多,而只好單獨寫了這一篇部落格。

這一篇部落格,剛剛好也是開始以「揹着相機趴趴走」為名所寫部落格的第100篇,今能達成第一個哩程碑,很高興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